其他
黑牡丹董事会秘书周明:写一篇易懂的公告
还记得刚刚入行的时候,我也曾经有过等待专管员审核,接受专管员对公告质询的压力,那时会觉得每次公告都有一种“过关”的感觉。不过等到交易所推出大多数公告只进行事后审核时,才感受到原来有专管员的关怀也是非常幸福的事情。事前监管,每次的公告层层把关后,还是很省心的。
真正到了事后审核,压力突然压到了公司的身上,“会不会写错”、“投资人能不能理解”、“公告类型如何选择”、“对每一个公告事项的理解是否正确”,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,放到具体的每次公告中,似乎变得不那么好拿捏了,尤其是遇到比较复杂的交易结构,内部讨论可能会演生成争论,有时候甚至都有点辩论的味道。在一个阶段内,我和我的很多同行经常一起吐槽的就是谁家公告类型选错了,哪个奇葩公告出现后又被交易所“拍”了。这个阶段确实也出现了很多有趣的公告,里面有嬉笑怒骂,还有调侃打趣,好不热闹。
对于一些比较“任性”的公司,事后监管提供了一个展示“个性”的舞台,可好景不长,随着监管部门通过信息披露手册,通过监管手段,通过培训教育立规矩以后,“个性”公司逐渐收敛了,公告就像做完形填空,把里面要求的内容填完整,公告就成型了,年轻同志问道要怎么写,四个字——看“红宝书”!
而作为一个老董秘,偶尔在做公告的时候,会回想起原先和专管员请教交流的历史,那个时候学到很多的东西。比如说,专管员会问:你为什么要做这个交易?你这么写别人可能看不懂,还可以把其他相关内容再丰富一下等等,甚至有时候还会跟专管员讨论一下,是不是某个事件可以不用披露(当然,绝大多数会被专管员拍回来)。而这样的讨论,对于一个公告事项的可读性其实还是大有裨益的。现在想来,我们的专管员扮演了很多的角色,除了监管规则的卫道士以外,还是公司公告的第一个读者,董秘的后续培训教员等。现在依赖“红宝书”以后,这种交流确实少了,有的时候翻翻公告,总觉得除了代码、时间不同外,其他说法差异不大。
回过头来看,信息披露的基本要求“真实、准确、完整、及时”,但让投资者看得懂,理解清楚公司进行交易的逻辑或许也极为重要。记得很早的时候,一位媒体界的前辈提到新闻除了真实的基本要求外,还要学会讲故事的能力。现在看来,作为公司与投资人交流的主阵地,公告就是公司的重要新闻,以公告为载体的信息披露事件本身并不仅仅只是按图索骥,也不能变成完形填空。在制度框架下,在交易本质的基础上,怎么传递公司的战略意图,通过这样的交易如何达成公司经营目标等,这可能是公司进行信息披露的本质追求。
记得小时候,我们学习古诗的时候听到典故,白居易总会将自己写的诗念给一个老妇人听,以听懂作为过关的标志。而我们现在的公告,是不是能让每一个第一次接触公司的人就能看懂呢?突然发现,这样最简单的要求,其实并不容易。就拿一个对外投资的公告来说,以金额论,有些投资的交易金额并没有达到披露的要求,但是,这些投资可能事关公司的战略选择和战略方向,但是,投资本身就有风险,即使公司认为这是方向,在没有达到法定披露要求的情况下进行了披露,也会担心最终出现达不到预期的可能,这种时候,最保险的办法还是先不单独披露。而有些时候,可能预计出资额比较大,但后续存在重大不确定性的项目,但按照规则,仍然需要披露,其实,交给市场的这份公告,还挺需要投资者自己去理性判断的。
面临这些困惑的时候,经常会告诉自己:首先,要保证信息披露“真实、准确、完整、及时”,所以,还是按规则披露为要;其次,总得自己能读懂,拗口的专业词汇得省省,难念的长句子多分几句说,背景情况尽量还是说清楚。突然发现,原来写一篇易懂的公告并非易事。但上述要求,离如何向投资者传递公司战略,传递公司经营层的经营理念,乃至传递公司的精气神,还有很大的距离。做到公告的艺术性,需要的恐怕还有自身不断的积淀,对商业逻辑的深刻理解,对经营情况的整体判断。这方面,需要长期的修炼。
看来,知易行难,一件再熟悉不过的事情,要做到精,做到好,却也学无止境。